close

<小巷的哀歌>就是之前投稿校刊,引發許多令人不安事件(?)的小說。
在BLOG打的是校刊版,會這麼說是因為內容似乎跟我的原稿有些許差異,但手稿又被校刊社拿走了,所以只好......

下面的延伸內文可以說是「自爆內幕」,如果不想要破壞第一次看的樂趣,請考慮後再往下看。
如果對於內容有不了解者,可以看內文的解說作為參考。

 

 



(1)<小巷的哀歌>重點並不是題目的那一個「哀」字,也就是本故事不是悲劇是刻意安排的。
住在小巷裡的人瑪蒂朵兒,瑪蒂朵兒的意思是抒情曲,但是瑪蒂朵兒就是瑪爾蒂,而瑪爾蒂的意思是哀歌。
為了生存,瑪蒂朵兒不得不裝出笑臉來接待客人,她的柔情ˋ她的風趣,全都是虛假的面具。她的本質是很哀傷的,過著兩種人的生活,渴望得到自由卻又無法擺脫污穢的過去,如果不是真愛,她就無法得到救贖。
這一點在故事第一段有透露出此訊息--對於嫖客,都只不過是商業笑容。
所以<小巷的哀歌>,是敘述瑪蒂朵兒/瑪爾蒂矛盾的雙重身分之故事,跟結果是否為悲劇較無關聯。

(奈:「評審老師沒看出來我的雙關,竟然說我文不對題......我真的很難過。我可以改題目,但我沒這麼做,就是考慮到女主角名字中的涵義。」)
(謎:「這叫『聰明反被聰明誤』?」)

(2)雖然同一種花會有好幾種花語,但文章中提到的花語都是查過資料的,並不是隨口捏造。人名也都是具有涵義的,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找英文原義。

(3)瑪爾蒂會想開花店,跟鴇母替她們取花名是有些微關聯的。「瑪蒂朵兒」是鴇母給的名字,只要她用這個名字一天,就代表自己還不是自由之身,所以瑪爾蒂希望可以用自己真實的名字生活。

(奈:「不過這個就很細了......沒人看出來吧?」)

(4)在原稿中,本來用是「鴨母」而非「鴇母」,是基於這樣稱呼的關係比較親暱,並不是不知道專有名詞。就像鴇母不會對客人稱呼自己旗下的小姐「這個妓女怎樣怎樣......」,「我們家小姐......」的說法比較有親切感。娼婦也不會直接說「鴇母」,比較常聽到的像是「媽媽桑」,而在故事中的娼婦,習慣稱她為「鴨母」(妓女常被用鳥類來指稱,「雞」ˋ「流鶯」都是常見的說法),但這個部分卻被校刊社人員改掉了,使得文章失去了一些真實感。

(奈:「也許別人不認為有什麼影響,但我覺得那樣的對話看起來就會不自然......」(嘆氣))


(其他):當初看到評語,真的是很氣評審老師不夠用心,雖然也經過好幾天調適心情,但現在仍然忿忿不平。
抱怨的話已經跟朋友訴苦過許多次,這邊就不再多提。
不過,即使我的小說不被眾人所理解,我還是會繼續創作「我所想要創作」的作品。
還請大家多多支持(見諒?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gh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